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11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小打小闹话航模 原理篇》-9 谭楚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模友好!谭楚雄老师写的《小打小闹话航模》共有“农耕篇”、“原理篇”和“运动篇”。此前我在老航模联谊区转发了《小打小闹话航模-农耕篇》,现在接着转发“原理篇”。看到本论坛上有《 模型基础知识、图纸》论坛,大家讨论的也很热烈,“原理篇”和模型基础知识相关,我就转发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理篇》中所涉及的原理,可能大家都已经懂得,不过,我们应当从中学习谭老师洞察飞行现象的能力和用原理解释飞行现象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参加过航模的人对谭楚雄老师并不陌生,为了对《小打小闹话航模》的内容有所了解,我把《转发按语》也转发在这里。

《小打小闹话航模》发按语大约在2004年之前我就看到了我的良师益友谭楚雄老师刚开始学用电脑时写的《小打小闹话航模》,谦虚地请我帮助修改。打开文件,让我惊奇的是,我仅对文档格式做了一些修改,几万个字很少有错字。这对于一位70岁初学自学电脑的高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又是花了多么大的心血啊!谭老师说他学用电脑就是为了总结经验和大家交流,不仅学会了打字写文章,而且学会了上网发邮件,后来我们就一直用邮件交流,一直到今天,是E信让我们近在咫尺。
《小打小闹话航模》其中分为“农耕篇”、“原理篇”和“运动篇”,共有51小节3万八千余字。每一小节都是谭老一个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其中有坎坷、有奋斗也伴随着成功后内心的喜悦。谭老师被下放劳动时间长达20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何况这20年正是青春年华的宝贵时光。可贵的是谭老师在逆境中没有虚度时光,不忘自己是一位国家干部,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发挥了航模人科学思维的特点,与当地农民一道,力所能及地搞科研,不怕失败,战胜了一个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无论什么事情干的都比一般人好,当了农民的好朋友。在前两年还专程去京郊农村看望了40年前一同养猪的任全通老人。在劳动之余,谭老师始终不忘航模事业,“原理篇”的内容也大都是在下放劳动时期写成的。“运动篇”中的一个个故事表现出了谭老师在有限的“事业年华”中的苦苦追求。在推行“奥 运战略”的极盛时期,敢于上书国家体委主任,为航模争生存。无不展现了他对事业的忠诚。
谭老师非常谦虚,在编辑老航模联谊会《文集》时,我就想把我们称为“老三篇”的《小打小闹》全部收入《文集》,而他怕占得篇幅过大,只摘选了9个小节。还说我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级的,叫做“小三篇”比较合适;还说不必叫我老师,称呼我老航模就更加亲切。
借小cai神这个平台,我们就从农耕篇开始吧!转发《小三篇》需要一段时间,欢迎各位模友参与提问、评论,更欢迎一同来这里讲航模故事。
                       信天翁2010-12-28

(如果对农耕篇和运动篇有兴趣,欢迎您到《老航模联谊区》里浏览。)


[ 本帖最后由 信天翁wwz 于 2011-1-5 14:45 编辑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4:37 | 只看该作者
小打小闹话航模——原理篇
谭楚雄

1、弹射模型滑翔机为什么会翻筋斗?


新中 国开展航空模型运动以弹射模型为先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弹射时模型翻一个大筋斗上不去,甚至反冲到地,粉身碎骨!当时的解释为机翼有了安装角,弹射时产生抬头力矩,使模型抬头拉翻。


航模活动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不轻信没有经过检验的结论。于是我对这个解释进行了分析:一架调整到正常滑翔的模型应当达到了俯仰平衡,也就是说其抬头力矩等于低头力矩。弹射时速度增大了,一方面抬头力矩增大,另一方面低头力矩也增大。通过计算知道增大的比例是相同的,抬头力矩应当仍然等于低头力矩。对模型进行了仔细测量发现:许多拉翻的模型的机翼并没有正安装角。从而证明前面的解释是不对的。


我尝试用另一个方法来解释:弹射起飞时速度很大,升力大大超过重力,多余的升力起着向心力的作用,使模型翻筋斗。用这个观点写了一篇文章《弹射模型飞机为什么会翻筋斗?》,1953年发表于“航空模型运动参考资料”,似乎得到了认可,这是我在航模原理方面写的第一篇“论文”。接着设计了抬水平尾翼前缘克服弹射拉翻的装置,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简易模型飞机原理》
   
    此后又写了几篇小文章,其中用诱导阻力解释大雁的队形和反应推力的解释受到领 导的肯定。模型的实践和工作的需要使我对飞行原理产生了兴趣。我在空军器材队学习过半年,主要科目是会计统计管理之类,原理方面只是接触过一些名词。“用”然后知不足,我下决心学习,以空军常乾坤编写的《飞行原理》为主要课本,参考姜长英的《飞机原理》、美国米里根的《飞机气动力学》等书。

    学习中又立即碰到文化基础的困难。我参军时读高中二年级,实际初中课程都没有学完,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不理解重力加速度g的含义。于是从初中数学物理开始学习,还组织了一个学习哲学小组。当时年轻心气高,精力旺盛,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点点基础。

1954
年11月开始办12个重点城市的航空模型干部训练班,这是我国历时最长、最正规的干训班。我担任班主任兼飞行原理教员。当时我年仅21岁,又没有接受过航空理论专业训练,只是因为有了航空模型的实践和一点自学的基础,才敢于接受这项任务。教学是更好的学习机会,我的飞行原理知识稍微充实了一些。


训练班结束后我以科普的形式撰写了一本小册子《简易模型飞机原理》,1956年出版,全国发行,成为那一段时间航空模型的启蒙书,有一定的影响。





3、牵引上升的稳定性


1955
年许多省市开始研制“三级牵引模型”(相当于F1A),国家集训队的模型牵引时呈蛇形轨迹,牵不高。苏联专家马尔登诺夫说是垂直尾翼太大造成的。大家一再减小垂直尾翼,丝毫不见效果。

这时北京队王兴按拉笃切的图纸也做了一架三级牵引,扁机身,模型大角度直线上升,没有“蛇形”问题。但是也有一个大缺点,到顶以前往往偏斜下冲,无法纠正,只好弃线脱钩。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爬升状态。我把它们的差别联系起来,从对比中去找原因。两种飞行状态都和方向、横侧的平衡安定有关,而上反角、垂直尾翼的差别很小,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牵引钩位置上。很快就发现两者牵引钩位置有巨大的差别:前者牵引钩位置靠前(小于500),后者牵引钩位置靠后(接近900)。进一步的力学分析和试验得到了验证,牵引钩的纵向位置才是关键。
    但是还必须明确:“难题”之所以这样简单地解决,其根本原因是航模活动能提供无数的实例和简便的试验方法。从书本到书本是很难做到的,这是航模创新的天然优势。
3
发表于 2011-1-5 1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还是要支持,至于楼主希望的评论么。。。我的评论太不和谐,免了:em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