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航模和设计真家伙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比起传统的飞机设计者和高性能无人机设计者来说,一个航模设计师一般缺少以下的一些能力:
首先是结构设计。对于航模来说,尤其是运动机,很多时候可以采取非常粗暴的方式设计结构。在完全无必要的地方使用坚固但沉重的层板,使用堆砌胶水的方法固定某些结构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当然有的时候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或者降低工艺复杂度,以及特别加固某些地方有利于承受粗暴降落(因为玩航模的人未必操纵技术够好)。但对于有使用价值的飞行器来说,这么做就很糟糕了。而且一般的航模结构效率都不高,因此实际上是没法携带什么载重的。当然航模也许除了一套FPV设备以外也没什么好带上天的。但是对于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飞机来说就不一样了。而且气动弹性问题航模上一般也是不考虑的,可是大家伙上,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呢。
工艺和材料也是个问题。基本上航模的设计师在设计时能考虑到的材料也就是木材,或者是玻纤和碳纤的复材。但对于金属材料,大约就是一问三不知了。怎么设计半硬壳的金属机体?航空铝如何做钣金?如何下铆钉?金属梁如何和机身连接?开口处如何加固?呵呵,咱们还是来聊聊世界和平的问题吧。在复材上也是。航模厂家对于复材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你想让他们闹清楚该用什么什么胶配什么碳纤丝,该用什么尺寸的热压罐多少温度多少大气压,他们大约只会给你指指干活的师傅,然后让他凭着感觉来。即使是木材,航模设计师也未必多么精通。因为尺寸和重量偏小,就是木材的材料性能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呢。
再次,设计气动外形时的思路也会很不一样。无论如何,就是在最差劲的飞机上也不会出现航模教练机机头的这种简陋到令人发指的外形。
这么做在阻力上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但对于航模来说,想让飞机推重比到1简直易如反掌。所以这点阻力损失是可以接受的。而因为阻力上升导致的油耗增加,因为航模的单次飞行时间一般不到10分钟,所以也可以接受。但对于有续航力要求的飞机来说,这样的结构肯定不能考虑啊。还有垂尾容积,航模上一般也是算的比较简单,所以多数都偏小。读书时听说过一个事情,一个教飞设的老师指着一张练习机的图纸骂道:这么小的垂尾你是要进尾旋的啊!可是那个练习机其实非常的好飞。航模上强大的动力把很多气动设计上的问题都掩盖了。因此压根不需要认真考虑。当然做滑翔机,尤其是玩自由飞留空时间的那帮人还是需要好好面对这些问题的。但是这样的人,如今太少了。
航模的飞行速度一般比较慢,所以空气还可以当作不可压缩流来看待。但是飞行速度上来以后肯定要考虑压缩性,这时候很多事情就麻烦了。可实际上,除了玩竞速机的人以外,一般的航模都飞不到要考虑压缩性的速度上,所以也罕有人会考虑这点。
对于一些飞机上常见的结构,可能航模设计师压根就没概念。比如如何操纵飞机的舵面,他们肯定会说各种舵机啊,Futaba,JR,Hitec的如数家珍的讲一通。可是你说作动筒,大部分人会傻眼。舵面上要加质量补偿,估计也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你在说些啥。甚至连什么是铰链力矩都未必清楚。很简单,这些东西在航模上完全没有任何使用的必要啊,他们自然也不会去想了。
此外航模设计师恐怕相当缺少的一种能力就是工程能力。设计航模的话,一本上一个人就够了。顶多和工厂的师傅交流下工艺问题,或者和有经验的操纵手交流下飞行性能(实际上很多航模设计师自己的飞行技术就不错),剩下的设计师一个人包办就成了。土豪们也许还会招个制图员。可是设计真实的飞机,就绝不那么简单了。除非是那种home build plane,否则设计一架飞机的分工还是相当精细的。总体、气动、结构、控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逞强的事情。就是牛到波特鲁坦那样几乎全场单挑的主,把他的手下人都撤走了,他也什么都做不了。
可靠性工程上,航模设计师更是几乎压根不会考虑的。为什么?一架航模,单次飞行时间10几分钟,顶多了20多分钟。飞行100个起落也就到寿命了。可是这点寿命,哪怕是对于粗制滥造的无人机都是不可忍受的。在美国,不能保证飞300小时不摔的无人机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实际上军方也不会买)。而对于载人的飞机来说,航模标准的安全性更是要命的。
至于行业标准就更不用说了。适航是什么,能吃吗?冥航肿菊又是啥?为啥我的飞机上天要先给他打招呼?看看,玩航模的就是这样了。
所以对于一个航模设计师来说,设计需求和飞行器尺寸的特殊性,使诸多问题是他们无需考虑的。因此,一般的航模设计师大约能设计到的极限也就是无需适航的home build plane,或者一些超轻型飞机。其中高手大约可以搞搞大些的家伙,也就是轻型飞机级别或者中型的无人机。至于那些有商用价值的飞机……咱们还是接着聊世界和平问题吧。-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