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楼主: Ё圝◆木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停止声讨una6,已pojie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2: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neycwq 于 2011-7-28 11:47 发表
让Himalaya兄解释吧,我都懒的解释了。人家不是傻子。所谓的独立控制我都想笑

你笑吧,每个电芯一个独立回路,这是基本的原理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42
发表于 2011-7-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ennyli 于 2011-7-25 15:28 发表

买个码表显示最大时速是200KM的小车。你每次开车就一定要用200KM的速度去跑?

这叫充分利用
43
发表于 2011-7-28 13:36 | 只看该作者
:em14:  其实A6是有去管理每节电芯的电压,压差太大时还会去干涉,感觉是画蛇添足。
头像被屏蔽
44
发表于 2011-7-28 17: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45
发表于 2011-7-28 17: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6
发表于 2011-7-29 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楼 Ё圝◆木易 的帖子

我的是新版本,6.5-8A 那不叫破解,买A6的人都知道
47
发表于 2011-7-29 09: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si 于 2011-7-28 17:39 发表 对moneycwq的说法,我分析了一下,见图:在极端情况下会有过充的可能,不对之处可以探讨!
不讨论平衡头的过流。1.A6是用光耦开关每路切换检测电压的2.检测时是停充的
头像被屏蔽
48
发表于 2011-7-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9
发表于 2011-7-2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地址我忘记了,我曾经看到一个老外网站,有个老外对2个同一品牌的不同电池用平衡头和标准充电方式(就是主电流线充电),之前对每个电池要求厂家出具内阻等等一致性确认,还有他自己的详细测试表格,然后用工厂用的检测测试仪(这个应该比我们使用的充电器精度高,大家没意见把)对电池连续200次充放,1c充电,10c放电,这个应该比较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结果是使用平衡头充电,对2s电池非常好,对3s没啥大感觉,但是一旦超过4s,s越多,电池损伤越厉害,同样200次,平衡头充电模式在150次左右就开始容量衰减,,记住是容量衰减,不是放电能力衰减,而标准充电方式在200次后容量衰减不到10%(标准a级品就是可以做到的,国内电池大部分是虚标a级品),还有一个分析一串的公式,记不住了,大致和junsi说的差不多,但是似乎还有一个就是累计叠加因素,所以说s越多越不好。最后结论,使用平衡头充电,几乎大部分充电器都会对电池组中的几组电芯造成持续过冲。。。。看着那个老外的东西简直感觉和论文一样的严谨了,后面还有tp厂家跟贴也是说明他的观点是厂家赞同的观点。我这几天在努力找,如果找到就贴上来。我自己实际使用非常不喜欢平衡头充电,一来速度太慢,二来就国内的xh插头,1a都是很大的电流了,红星插件。。那天开玩笑说,你们xh2.54过2a如何,厂家()很诧异的对我说,2a?我们测试就500mah,哈哈。至于说标准充电方式不好,很多其实是电池一致性不好造成的,不过我们这儿很多电池在别人眼中可能已经属于废品级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充电尽量不要按照4.2v充电,如果你的充电器可以调整最高限制电压的话,我自己用pl8,但是都设定4.18v充电的,我的电池是5c充电,然后立刻使用,这样下来似乎没觉得比1c更加影响寿命

[ 本帖最后由 moneycwq 于 2011-7-29 11:40 编辑 ]
50
发表于 2011-7-29 1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si 于 2011-7-28 17:39 发表
对moneycwq的说法,我分析了一下,见图:在极端情况下会有过充的可能,不对之处可以探讨!

为什么V1和V2必须=4.2v?
兄弟你可能是玩模拟出身,A6这类独立平衡充相比B6,贵就贵在每一路都是独立的可控电源充电,注意是可控,每一路都有一个采样电阻,每一路都有独立的PWM调制,MCU的代码设计决定了电池2端电压不会超过4.2v,接近就开始降低PWM输出占空比,你的顾虑完全没有必要。
相比之下,B6因为只有一路电压输出,需要在某一节电池与其他电池电压差距过大时,用分流方式平衡,平衡算法甚至要比A6复杂,B6需要不断的调整分流比和总充电电压,寻找合适的配比来充电,硬件不行软件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2:14 | 只看该作者
我顶楼上的:em26: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si 于 2011-7-29 09:55 发表

1,用不用光耦控制跟我们讨论的问题没关系
2,我不知道你是否确认"A6检测时是停充的", 我没用过A6, 只是纯技术讨论: 如果是用这种方式检测,确实能避免我上面指出可能过充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会产生更严重的过充问题 ...

你可以自己看看a6平衡的时候靠近4.2v的时候电流是很小的,而且这个检测电压的时间远小于10秒,充电电流远小于8a,那只是你自己臆想罢了
53
发表于 2011-7-29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Ё圝◆木易 于 2011-7-25 14:43 发表

同学,充电器支持20a充电,那我电池最高只能8a充电啊,8a的电池用20a,那不挂了吗?另外我要的是充电的效率,既对电池无伤害,又要速度快,那最简单便宜的办法就是大电流充电器+并充板,或者多个充电器,并充板固然 ...

笑死我了,按这样说来,50A的电调不能拖30A的电机了?必须换30A的电调才行。
能冲20A电流的充电器不管怎么说都是高档货了,居然连个调节电流的功能也没?
头像被屏蔽
54
发表于 2011-7-29 13:1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55
发表于 2011-7-29 13: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6
发表于 2011-7-29 15:58 | 只看该作者
junsi 提到的问题,实际上是反馈电压取样点在哪里的问题。还是这张图,如果4.2V恒压的点不在左侧,而在右侧(电池侧)则问题完全消散。。。但是,这做得到么?:em22:

大家都看得到,平衡口/平衡线很细小,电阻不可避免。所以,现实中的电压取样点永远在图的左侧。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题无解。

还用 junsi 的公式说话:造成V1b V2b 偏离 4.2V的无外乎两个因素: I,R。 既然 R 不可避免,就只剩下 I 了......... 是的,只需减小电流,这个误差就可以减小。电流 8A --> 0.3A,误差可以等比例地减小 27倍....... 这引向一个结论:

平衡线上的电流越小,电压取样点就越趋近于电芯引线根部,充电器越能实时地精确检测到电芯的真实电压,而不被电阻上的压降所蒙蔽。

精密仪器领域广泛使用的 [四线法测电阻] 就是这个原理:四条线分为两对:一对走电流;一对走电压。测量电压的一对线上完全不走电流,于是压降为零,线上即使有些电阻也完全不影响测量精确度。

同样的原理,在充电器上造成同样的结果。只有有电阻在,电流大,必然带来精度的损失。且这个精度损失是无法用软件通过预先校准来纠正的,因为所有的因素都不确定:平衡线电阻、触点接触电阻、电池内阻.... 千差万别,且随时间在剧烈变化。

“独立平衡充”逃不开物理定律,它要实现最终的充电精度,也没别的神奇招数,既然对电阻无能为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电流。 它们通常会等待CV 阶段电流逐渐减小,于是精度逐渐提升,最终充电结束时可以实现与串充类似的精度。但是!这一逐渐减小的过程耗费的时间甚至会抵消很多人深信不疑的“独立并联平衡充”与生俱来的“优越性”。有时候不仅是抵消,甚至会反超,以致得不偿失,举例:

四年前我也用过“独立并联平衡充”,是当时火热的 DN G2,它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怪异行为,令两端的电芯备受折磨。比如充4S电,永远是 Cell#1 和 Cell#4早早到达 4.2V,于是它俩电流开始减小,位于中间的#2~#3继续满电流充。过一阵子#2~#3赶上来到4.2V,电流减小,#1和#4此时的电流反而会比#2~#3大,然后用很长的时间,逐渐扯平。

也就是说,一块好端端的、完美平衡的电池,本不需要做平衡,但却会在充电过程中被人为地“不平等对待”,人为导致不平衡,然后再慢慢找回平衡。整个充电过程呈现“此起彼伏”状,每一次充电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折腾。CV阶段耗费的时间比CC阶段还要长.........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 充电时平衡头的 S+1 条线中,只有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承担100%充电电流,中间的那些线几乎没有电流。于是第一条和最后一条线上的压降造成了充电器“看到”它俩更高的电压,于是就造成了上面说的现象。这个是“独立并联平衡充”特有的现象,且随充电电流增大而变得严重

而对于串充而言,所有大电流通路都是粗大的低阻通路,平衡线上电流很小或趋近于零,它更多的起到“电芯电压独立监控”的作用,监测中如有不平,稍加干涉。事实上对于健康的电池,这“稍加干涉”已经足够,甚至"more than enough"。我用PL8充电池,发现即使并联充两块5000mAh的电池,它的平衡能力也只用上不到40%(PL8可以实时显示平衡电流%),而且平衡动作很短暂,稍纵即逝,表明电池本身的平衡没问题。CV时间大概只有CC时间的1/4左右就充满。我甚至试过把平衡功能关掉,平衡口只起监控作用,即在完全串充无平衡动作的状况下用了十几个循环,也没出现任何问题,所有电芯依然几乎同时到达4.2V。——想想也不难理解,电池放电就是串联放,充电也串联充,“串联电路里电流处处相等”,于是所有电芯必然同时放出/充入同样的电量,岂有不平衡之理! 唯一导致不平衡的是电芯本身自放电大小的差异。而LiPo的自放电是出了名的小.......

总结一下串充的优点:
●) 所有大电流通路都是粗大的低阻通路。安全。杜绝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尴尬。
●) 平衡口上电流小,不发热,寿命长。
●) 实时监测(而不是停下来看)电芯电压更精确。
●) 易于实现大的充电电流,以及超大充电电流(比如PL8的 40A充,如果走平衡口必然瞬间一缕青烟)
●) 所有电芯在充电过程中受到同等对待。
●) 结构简单,一个DC-DC converter,成本低,故障率低。
●) 易于实现大功率放电功能。

当然“独立并联充”也有它自己的优势:
●) 对于老、旧、烂 等各种自放电大且严重不平衡的电池,做平衡的速度较快。
●) 电路简单,技术门槛低,只需“重复重复再重复”即可。
●) 充电时只需插一个口。
(注:某些串充也支持只插平衡口充电,比如PL8,但电流限定3A以下;某些串充也支持只插主线充电,比如Hyperion系列,但无平衡。)

最后,我JJYY写这么多,没打算“声讨”谁,也没刻意“吹捧”谁。俺不想一棒子打死“独立并联平衡充”,而是希望它们从安全责任感出发,想想产品出路,我觉得有两个方向可行:
1) 小功率路线:继续通过平衡口充电,但电流限定在3A以下。
2) 大功率路线:请加上主硅胶线插口,让大电流走它该走的通路。同时限定平衡电流不超过3A。

西方厂商,鉴于对安全的极端重视,它们选择第三条路:放弃这种结构形式。

[ 本帖最后由 Himalaya 于 2011-9-8 14:38 编辑 ]
57
发表于 2011-7-29 17:19 | 只看该作者
太多技术性的东西了。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普通3S 随便用用就用UNA6 吧。

但如果还是要大电流充电,还是用高品质的充电器,其实基本都可以看到,大厂的充电器全部采用先串后平衡充电方式绝对有他的道理。

我自己有UNA6 和 X6 Plus。
从易用性和电子元器件数量来说,UNA6 确实可以略胜一筹。但从做工和设计功能上来说,X6 Plus远远超过UNA6.
58
发表于 2011-7-29 19:0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himalay和jum的解释,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想当然得东西未必就是正确得,所以我是严重不建议这样的平衡充,除非电芯完全单独拿出来充电或者几百毫安充电,但是那样其实没什么实际意思,我自己也经常只是主电流充电,不使用平衡头,还没出现过什么不平衡
59
发表于 2011-7-29 1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si 于 2011-7-29 13:12 发表

我有设计充电器,对模拟数字都略懂.  但你明显对电子线路不了解,我的图只是个示意,要表达的通俗意义就是: 充电器认为电池被充到的电压Vout, 跟实际电池两端的电压Vbat有出入, 原因就是平衡线上有线损和接触电阻,而相 ...

1、测量电池电压,90%的平衡充电器都是停止充电电流再测的,包括慧 眼和品胜,只要是大电流充电的充电器,都是停下来再测,这个时间和周期依据不同充电器有不同,基本本质是一样的,不停下来,锂电还好,镍氢就完蛋了,镍氢电池浮充电压与常态电压,大电流下差别近可以接近1v。
2、你提出的下一个问题见52楼
60
发表于 2011-7-29 19: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unsi 于 2011-7-29 13:20 发表

锂电充电就是CC/CV方法,就是先恒流后恒压. 恒流充电转到恒压充电,电流是逐渐减小的,不是你说的"靠近4.2v的时候电流是很小的".  还有我假设的检测周期是10秒, 检测电压的时间当然很短,可以做到ms级

CC/CV方法,并没有规定在CV的时候必须为用户设定的充电电流吧,用户设定为8A,在接近4.2V的时候,无论A6还是B6,都会自动降低充电电流到一个合适的数值以保证CV正确,实际上也不可能到达用户设定的电流,因为CV的时候,锂电池已经基本饱和,给予4.2V充电电压,目前我没有发现哪一个电池能在CV阶段,达到8A电流的,除非充电电压远超过4.2V,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