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楼主: 我就是小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重新发明了飞机,高额报酬征集高手制作实施(能垂直起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20:53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保罗莫勒的飞行器可能也影响了我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主题

  • 没有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42
发表于 2011-5-8 19:53 | 只看该作者
思路很好,飞机设计不只是外形,关键是要通过风洞实验才行。
43
发表于 2011-5-8 21:0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得在飞控上多做文章,按设计图纸制造应该并不困难,自动控制是关键。
44
发表于 2011-5-8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楼主 我就是小龙 的帖子

这个设计方案是有些鸡肋的,我说写我的看法:
(1)垂直起降时,机翼处涵道风扇会产生向前推力,所以需要抬头利用机头处涵道风扇的水平分力与机翼处涵道风扇向前的推力相平衡。
(2)机头处布置的涵道风扇,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主要是动量阻力,所以高速飞行时最好不开,即高速飞行时没啥用,也就是低速飞行与垂直起降时有用。这是最大的鸡肋,涵道风扇占据了很大空间,而且在高速飞行时基本上是废重。
(3)飞行器的动力分配异常复杂,航模的话三个电机搞定,假设有人机的话,也就一两个发动机,动力传递很麻烦。而且看飞行器构型,动力系统也不好安置。
先说这些,有兴趣讨论。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1:12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回复,抬头起飞时有4个力要前后平衡,因为涵道机翼的风扇有向前的拉力,还有此风扇的滑流被机翼的襟翼偏转后不能达到90度垂直向下,向后下方大概有45度吧,有向前的分力,所以这两个力需要平衡,当飞行器抬头大概有20度时,就像楼上说的,机头内埋式涵道风扇有向后的分力,此外,涵道机翼由于偏转了襟翼,升力方向向着后上方,也有向后的分力,后二者与前二者的力相互抵消,剩下的力表现为垂直向上的力,使飞行器垂直起飞。
呵呵,有点复杂:em15:
机头涵道风扇上下出风口都有百叶窗,高速飞行时百叶窗可以关闭的,阻力会减小,设计制作的好,百叶窗关闭后应该很光滑的,
关于动力分配,有人机的话,后面两侧的涵道机翼处各安装一台发动机,发动机都配发电机带动发电,机头涵道风扇用电动机,电能就来自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这样就能简单的用导线传递动力,不需要复杂的轴传动了,我是这样考虑的,
还有,后面两台发动机输出轴有协调轴连接,使两侧风扇转速相等,有利于垂直起落,悬停等
欢迎继续讨论,

[ 本帖最后由 我就是小龙 于 2011-5-12 01:45 编辑 ]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1:18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整体倾转,力量前后抵消平衡的方式,就避免倾转后面的两个涵道机翼,也就避免了倾转机构的复杂笨重,缺点是抬头垂直起落时驾驶员前方视界不好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1:30 | 只看该作者

这可以清楚的看到力的前后抵消
48
发表于 2011-5-10 21:45 | 只看该作者
:em15:
49
发表于 2011-5-11 01:07 | 只看该作者
:em26:
50
发表于 2011-5-11 09:15 | 只看该作者
:em01: :em01:
51
发表于 2011-5-14 09:1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耗能肯定是正常飞机的5倍:em15: 轻型飞机推重比五分之一都能飞,但lz的需要达到1比1
52
发表于 2011-5-14 23:31 | 只看该作者
有想法是好事,但想法也要符合实际,符合自然规律。
纠正一下:你这不叫重新发明了飞机,而叫重新画了飞机的草图。小学语文不好。
53
发表于 2011-5-22 17:4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菜鸟但是我没看到你飞机的尾巴。所以你飞机的重心问题很大
54
发表于 2011-5-23 1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就是小龙 于 2011-4-28 20:34 发表
看看涵道机翼系统的屁股,673337

第二种起飞方式较舒适,能平行眼观八方操控航器,心理上也较踏实吧!美国飞天车是这样设计的!

这也考虑到跑道,一般飞机有专用跑道起降(采用机首上抬方式),你这是要能随地起降吗?那机首上抬在公路起降看不清前方视野,若要有专用跑道,概念等同目前机场设施,而以你设计机构能源损失大,搭小飞机就好。另外都会区地狭人稠交通量大,应该没法设置专用跑道。

且一般飞机起降都会滑行(直升机除外,因为是「直升」↑),除非一开始施以垂直方向升力,如美军V22风扇略前偏就已滑行数哩,就算有强大风扇将载人器具以「跳跃式起降」,安全及舒适性要续考虑,看不到前方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
此外,设计好像怪怪的,涵道壁翼型与风扇升力完全无关,升力仅发生在机体快速前进,并非风扇产生(如同你坐在帆船上向帆以风扇吹气会前进吗?仅造成结构应力增大而已),起降之初升力发生在风扇推力藉由后翼下折产生向下推力是吧?这与「向量式涵道」道理一致,AV-1B,再考虑你的翼型机构会增加涵道壁增厚及重量增加,不会如图画的漂亮,这样反而向量式涵道结构简洁严谨可靠吧!或采F35方式起降.

1a1.jpg (33.8 KB, 下载次数: 37)

1a1.jpg

1d.jpg (31.58 KB, 下载次数: 34)

1d.jpg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1:1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对,以倾斜姿态垂直起飞时确实前方视界不好,没办法,只能向在挡风玻璃看到的前上方前进上升,不然就得用摄像头和电视屏幕,另外,在风扇吹动下,就算飞机没前进,但风扇滑流有速度,涵道机翼壳体仍然会有升力,涵道机翼壳体下半部是沟槽翼,有升力,上半部由于上表面能吹到风扇滑流,同样有升力,:em00:
56
发表于 2011-5-23 1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就是小龙 于 2011-5-23 11:15 发表
说的对,以倾斜姿态垂直起飞时确实前方视界不好,没办法,只能向在挡风玻璃看到的前上方前进上升,不然就得用摄像头和电视屏幕,另外,在风扇吹动下,就算飞机没前进,但风扇滑流有速度,涵道机翼壳体仍然会有升力, ...

这样的升力会撕裂涵道壁,对整台飞机升力一点也没帮助呀!

22.JPG (63.57 KB, 下载次数: 36)

22.JPG

33.JPG (39.9 KB, 下载次数: 28)

33.JPG
57
发表于 2011-5-23 13:26 | 只看该作者

结构上太紧凑,实施起来还是挺费神的。

有个问题,机头函道的反扭力怎么克服?
如果靠后面的垂直舵面,就没有简单的垂直起降的功能了,控制系统会变的复杂。
58
发表于 2011-5-23 1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f109x 于 2011-5-23 13:26 发表
有个问题,机头函道的反扭力怎么克服?
如果靠后面的垂直舵面,就没有简单的垂直起降的功能了,控制系统会变的复杂。

一般涵道壁内支撑柱主要功用(三片或四片),一是为了支撑螺桨及电机(或引擎),二是抵销反扭
仔细观察支撑片(这样说可能较明确)有角度及翼型,就是为了抵销反扭力,利用与气流平行差些许角度及翼型产生反向力,抵销螺桨扭力,…为甚要这样设计,这样做要将支撑柱干扰气流因素降低,让气流依然能向后快速排放,又能提供强固支撑.


通常支撑角度及翼型设计风扇一定转速范围,可将一般航模涵道超转试试,强大扭力仍会撕裂支撑座(),那是玩家造成,与当初设计无关,风扇转速低气流受干扰,转速高支撑受不了,角度、翼型学问很大的….


[ 本帖最后由 alexchow 于 2011-5-23 13:52 编辑 ]
59
发表于 2011-5-23 22:32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有类似的飞机了吧 这个难在飞控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3:1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涵道机翼是整体框架结构,所以强度很高,不是那么容易撕裂的,我这个支撑翼还有偏转滑流的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