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初入魔的朋友为选择手式而纠结又为改手不顺而困惑。在此谈一些我与各类手式飞友交流的归纳结果以及一点建议。 通常所说的“日本手”学名“手式一”(Mode 1)曾为许多F3C飞手所采用。“美国手”学名“手式二”(Mode 2)受到许多3D飞手青睐。然而近来的3D/F3C交叉飞行又使这一界线日趋模糊。
对手式的抱怨一般来自于初入魔的朋友们。常听到刚入模的朋友说美国手直观,容易上手。而一旦开始较准确的悬停和航线练习,日本手的魔友似乎可以比较快地精确控制升降舵和副翼。有趣的是不管是飞那种手式也不管是3D或F3C,高手们对手式并无挑剔或抱怨。其实这并不只因为他们已经以娴熟的技术经适应了所飞的手式,这里还有深一层的原因。
刚开始学飞时,飞手的条件反射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学飞时飞机的主要姿态是中规中距的背朝天肚面地的基本姿态,所以美国手的升降/副翼同杆会让人感觉非常直观,确实很容易上手。对于舵杆的纵横牵连是新手的通病,而日本手的设置分解了升降和副翼,悬停练习模式的设置往往组合螺距相对钝化,所以使控制相对容易精准些。
然而随着飞行水平的提高,动作难度提高了,飞机在空中的姿态千变万化,基本姿态只是飞行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根本不出现。飞行不再依赖飞机姿态视觉和手的直观联系而是靠通过练习建立起来的的条件反射,所以直观性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同时飞行动作的多样化使得某种手式在做某类动做时会相对容易一些但其它一类动作就会难一些。如“手式二”特别适合做自旋翻等自旋类动作。而“手式一”则更适合于做一些边横滚边盘旋的横滚类动做,如后退横滚。由于成熟的3D动作是全方位的,所以任何手式的难易动作机会是基本均等的。
综上所述,不管使用什么手,一旦建立起飞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反射后,并无优劣之分。随着更多的3D元素进入F3C和对3D精准度要求的提高,两种手式都同样可以飞好两类飞行。关键看个人喜欢或者说哪种感到更舒服些。飞行高手里既有手式1,又有手式2,还有把升降、副翼、方向都放在一个手上的杨格手和把组合螺距反过来的多米尼克手。许多大家熟悉的飞手各种手式都有。如谢春伟、罗佳文、周正、章浩等都是美国手,卢浩、范家明、王周海、薛童铭等都是日本手。最主要的是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手式后不要轻易改手。
当飞行中出现瓶颈的时侯,不要轻易认为是所选的手式造成的,最重要的是要多练习,打好基础,把基本功练扎实。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就能很自如地一步步接受高难度的挑战,飞行也会因此而更加有趣。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