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飞过的机种很少, 很多想法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了一些其他飞友的贴子, 如有什么不对或冒犯的地方, 敬请指正
亚拓
下至250, 上至最新的700E F3C, 亚拓全系列直机都使用这种最简洁的球头加单推的方式, 实际上看论坛上飞友反应效果好于一些其它厂商的双推, 毕竟亚拓原厂件精度较高, 这种结构并没有明显的缺 陷
但是毕竟是单推, 部件老化虚位产生之后, 单推因施力不均, 阻力可能会比较大, 恐怕需要常换常新才好用
Henseleit TDR
类似结构, 也是球头加塑料套, 但是TDR的塑料套比较长而且可以单独更换
淘宝上搜索很常见的ALZ
直接在亚拓设计上增加上部第二个轴承套和球头, 结构稍复杂, 可惜仍然没有避免球头的使用, 而且每个轴承套只由一个较薄的轴承支撑, 可能带来额外的摇摆虚位
固朗
双拔叉, 没有球头, 不用像ALZ那样弄两个轴承套, 结构较简单, 可是轴承套相位没法固定, 拔叉转到斜向的时候可能会干涉卡滞, 我认为比较失败的设计
还见过有一个版本是一边球头另一边拔叉的, 没找到图, 同样的, 摇臂斜向时会导致卡滞
维英, 也有别家在用
摇臂两段化, 也就是一个可变长的摇臂, 将摇臂运动轨迹变化为直线, 完全避免球头的使用, 我觉得不错的设计
Sonic Pro银战士
同样是两段式摇臂, 并且用了轴承, 不过我觉得可能反而不如维英, 因为这地方并没有高转速出现, 而它的摇臂第二段的上下部是独立的, 会有因轴承套的相位方向的扭力带来额外阻力的问题, 而维英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如果这两者能综合一下就更好了
Kyosho Caliber 700
京商官网上的图真够小的, 这是从RCHeli杂志网站找到的图, 尾拉杆的双推暂且不提, 摇臂同样是两段设计, 第二段比Sonic Pro长得多, 就算一定程度扭转, 不会带来多少桨距误差, Sonic Pro的设计可能来源于此
Curtis Youngblood Next-D Rave
不作硬连接, 不限制轴承套相位, 摇臂装上轴承直接放在槽里, 较简洁的设计, 评价还不错, GAUI 255就完全照搬了这个设计, 因为GAUI官网被墙了我就不附图了
Hirobo Turbulence D3
D3的图真不好找, 似乎跟Rave差不多, 但是好像没有轴承? Hirobo究竟用了什么神秘耐磨材料?
Outrage Velocity
在RCMania的Velocity组装文上见到的另一种两段式摇臂的结构, 区别是第一段较短与尾轴平行, 第二段较长与尾轴垂直, 尾推拉杆作用在第二段上, 距目标轴承套更近, 我觉得最漂亮的设计
MicroHeli Vortex 200
类似结构, 摇臂第一段加长, 也就是它的摆动角度会较小, 这可能是更顺滑的设计, 可惜小机布局比较局促, 没有Velocity的好看
[ 本帖最后由 JimmyZ 于 2010-11-15 11:4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