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4742|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一种新型气动布局的飞行器----自由翼飞行器,大家来讲讲各自的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21: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由翼是继固定机翼和旋翼之后,出现的一种新概念的机翼设计形式,代表了飞机设计的原始概念。该设计的基本思想为:机翼通过一根展向旋转轴与机身之间相连,并可绕轴自由转动。这里的“自由转动”指的是通过气动原理任其随来流自由转动,而不通过任何机械设备控制的转动方式,类似于风向标。
自由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如图1.1所示,机翼的压力中心在转轴之后。通过调节自由翼的升降副翼可控制自由翼相对气流的平衡迎角,当升降副翼位置确定不变时,无论来流方向如何,自由翼相对气流的平衡迎角保持不变。即使受到突风等外界扰动影响,一旦扰动消除,自由翼又能很快地自动恢复到平衡迎角。


与传统固定翼飞机对比,自由翼飞行器有四大显著的优势:
(1)防失速
与常规固定翼不同,自由翼能够在不同的空速下自动调节其相对气流的平衡迎角,避免了固定翼飞机在大迎角下由于气流分离、操纵失效而引起的失速问题。
(2)短距起降
通过自由翼的升降副翼控制平衡迎角,可使自由翼工作在最大升力迎角下,有效地改变飞机升阻比大小,对短距起降十分有利。
(3)抗突风载荷
固定翼飞机和旋翼机对紊流、风切变十分敏感,在较强的阵风下飞行时,气动力和力矩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引起飞机颠簸、摇晃等问题,增加了操纵飞机的难度,甚至还可能因载荷过大使飞机结构损坏。
自由机翼的转动惯量仅占飞机的一小部分,在突风紊流情况下自由翼能做出快速响应,平衡和减轻突风载荷,具有很强的抗突风干扰能力,并可减缓机身振动,延长机件寿命。
(4)能够实现结构模块化设计
自由翼与机身的连接方式简单,结构轻巧,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可按任务的需要置换不同类型的自由翼,更换简便,耗时少,维修成本低。
发展前景:
由于自由翼飞行器可实现短距起飞和降落,并具有抗突风、抗失速的特性以及易拆卸、维护成本低等优点。自由翼非常适合新型航空飞行器的创造性设计与研制,特别适用于舰载无人驾驶侦察机和民用多用途轻型飞机的创新设计。
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的现在来看,自由翼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对自由翼飞行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没展开,还有大量的研究和发展空间。诸如适合自由翼气动特性的新型翼型研究;自由翼转轴位置优化,即焦点与压力中心的稳定裕度关系;自由翼的副翼控制规律和频响;自由翼的增升减阻;自由翼与固定翼的组合布局特性;自由翼的颤振控制和抑制变形等。
说说你们各自的看法:例如
你认为这种布局的可实现性怎么样?
你认为这种飞行器能不能飞起来?
你认为这种飞行器的优点突不突出?
你认为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49
发表于 2016-10-25 22:1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科普贴,好
48
发表于 2016-10-4 23:52 | 只看该作者
转弯的时候拉杆,机身迎角大,机翼迎角没变,因此机动性特别差。。。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47
发表于 2016-10-4 23:51 | 只看该作者
Glider 发表于 2016-9-22 14:06
优点是机翼自动适应来流方向 始终处于最佳迎角
这对于垂直起降类飞行器、倾转旋翼机在45度倾斜动力装置的 ...

总结很到位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46
发表于 2016-10-4 23:5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动力三角翼就是自由翼,上面是飞翼,下面是吊舱,只是人力掰着机翼在飞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45
发表于 2016-9-22 14:06 | 只看该作者
优点是机翼自动适应来流方向 始终处于最佳迎角
这对于垂直起降类飞行器、倾转旋翼机在45度倾斜动力装置的时候很有意义,螺旋桨滑流和飞行方向来流共同作用在机翼上

缺点是牺牲机翼性能 跟飞翼一样 牺牲气动阻力获得气动稳定性 副翼反向弯曲 降低升阻比
44
发表于 2015-7-31 16:53 | 只看该作者
农夫小车 发表于 2015-7-30 21:54
抛开空气动力不谈,轴的材料怎么解决

材料不是问题,空气动力也不是问题,只是花来花不来的事!至于用副翼操纵这个自由翼则是脱离实际的想法。

43
发表于 2015-7-30 22:17 | 只看该作者
高手
42
发表于 2015-7-30 21:54 | 只看该作者
抛开空气动力不谈,轴的材料怎么解决
41
发表于 2015-7-30 20:22 | 只看该作者
redsock2009 发表于 2015-7-30 20:08
呵呵,力能被机翼吸收?消耗了能量的力量不会消失!它将支撑机体,不是像红旗一样上下摆动,而是像固定在 ...

哦,会这样.

40
发表于 2015-7-30 20:08 | 只看该作者
键盘上的K 发表于 2015-7-30 13:09
升力被翼吸收,机翼会想红旗一样上下摆动。不能获得升力的飞机根本飞不起来。

呵呵,力能被机翼吸收?消耗了能量的力量不会消失!它将支撑机体,不是像红旗一样上下摆动,而是像固定在标杆上的风标一样,尽管没有移动,但力量同样作用到了标杆上,

39
发表于 2015-7-30 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键盘上的K 于 2015-7-30 13:22 编辑

升力被翼吸收,机翼会想红旗一样上下摆动。不能获得升力的飞机根本飞不起来。

38
发表于 2015-7-30 0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dsock2009 于 2015-7-30 09:56 编辑
chenhuismile 发表于 2015-7-29 23:47
说实话,您回帖这么多内容,说明你的确是狠人真思考了,但是我一直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


主贴中提到自由翼用副翼控制迎角,想得倒不错,可副翼对飞机横侧平衡至关重要,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你会发现这种想法不切合实际!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3:47 | 只看该作者
redsock2009 发表于 2015-7-29 10:12
实际上这个设计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例如全动平尾,结构重量比平尾上加舵面要大一些,但因为是以小代大,起 ...

说实话,您回帖这么多内容,说明你的确是狠人真思考了,但是我一直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
36
发表于 2015-7-29 10:25 | 只看该作者
雾海孤帆 发表于 2015-7-29 00:32
有点不知所云啊抱歉。感觉可能没有认真看楼主1楼的帖子。

与前面几位认为的机翼升力中心会随着速度的改变而后移,其实自由翼完全可以做到让这个升心中心移动的幅度小一些,因为它的迎角始终与气流处于最佳状态,再变化也是办矩上的事,不存在关键不关键,关键就在于花来花不来!

35
发表于 2015-7-29 10:12 | 只看该作者
雾海孤帆 发表于 2015-7-29 01:20
这个设计的好处之一是机翼单独改变迎角,避免了刚性机翼平尾操纵俯仰,导致的全机迎角变化而带来的无用的阻 ...

实际上这个设计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例如全动平尾,结构重量比平尾上加舵面要大一些,但因为是以小代大,起到的是称陀作用,因此有了用武之地,机翼用平尾操纵俯仰,没有要避免的东西!全机迎角变化带来的无用的阻力增加是有,但与全动结构重量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所谓的操控不稳定性何以谈起?。好处是自动?机身不管机翼不要紧,要紧的是机身自身需要操纵,全动翼还得需要机身的操纵,这凭空增加的操纵系统或放大尺寸的操纵系统谁掏钱?,无需复杂的控制系统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感知元器件也是无从谈起,增加了操纵装置还能说是简化无需要?。
说具有自稳特性的飞机也无根据,自由翼不自由,得由机身控制,不受控制也行,只提供升力,但这与无需要复杂元件有嘛关系?。电传操控系统已经实现了升力中心超前于重心,自由翼上来,实际上已经是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之类的行为了,那人可想象的空间?
实际上航空界在飞行控制上该项干的事情已经干完,数字电传控制的技术和可靠性的不断进步和小型化就是其主要特征,与硬件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34
发表于 2015-7-29 01: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设计的好处之一是机翼单独改变迎角,避免了刚性机翼平尾操纵俯仰,导致的全机迎角变化而带来的无用的阻力和操控不稳定性。之二是自动,带来的好处是无需复杂的控制系统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感知元器件。
这个可以比作没有电传操控技术前设计的具有自稳特性的飞机。当然这个如果加上电传操控系统那就不必拘泥于升力中心必须位于转轴之后了,可想象的空间那就变的很大了。
随着数字电传控制的技术和可靠性的不断进步和小型化,感觉这个自由翼的设计有非常大的讨论空间。
其实,要是真有了足够可靠和复杂的数字电传控制技术,飞机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有可能的了,不只是机翼这个局部了
33
发表于 2015-7-29 00:32 | 只看该作者
redsock2009 发表于 2015-7-28 22:05
呵呵,你的感觉不对劲啊!这个机翼只是转动,在升力中心上可以看成是轴上,再自动改变迎角升力也是在重心 ...

有点不知所云啊抱歉。感觉可能没有认真看楼主1楼的帖子。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3:43 | 只看该作者
redsock2009 发表于 2015-7-28 13:41
这东西也就用到小型的飞机上有点好处!主贴说了四点好处,不过这四点也就转动惯量小这一点有说头,其他的 ...

短距起降的原理其实还有拉力矢量的因素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3:42 | 只看该作者
雾海孤帆 发表于 2015-7-28 18:18
升力中心始终保持在转轴之后,是能自动改变迎角以保证不失速的前提。
个人感觉,升力中心和转轴的距离,是 ...

嗯,说到点子上去了。这也是我在帖子介绍研究现状里面提到的。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