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你们举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
我原来是山东济南第一机床厂(90年前是全国八的罗汉之首)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在92年左右机床一厂生产的加工中心好像是80万左右人民币,用的油压(其实这是加工中心的核心技术)和电控部分是德国和日本的.当在工厂组装,检验合格后,卸下油压和电控设备,买到日本人民币30万多.
距离机床一厂最多800米有一个济南试验机厂,他们话近150万从日本进口一加工中心;93年国庆,这台加工中心坏了,机修的工程师都不敢修(还没有出保修期),又联系不到相关技术上有关进口的负责人,一个毕业一年多的哥们胆子大,就把外壳拆了,自己钻了进去,等他用手电一照,差点晕了,加工中心的导轨下线铸造的"中国济南第一机床总厂";
其中这个加工中心的加工过程跟上面两个哥们说的非常相似,我还专门到这个加工车间(济南机床一厂西八车间),好像能加工托盘的工人在近1万人的工厂里也没有几个人合格,在最后装配的时候都是车间主任亲自操刀的(在92年那个时候还讲究官本位,车间主任可是副处级的,副县长,哈哈),要用朱砂研磨,具体需要多少人工我不知道,反正干一个班也看不到他们有什么进展.
所以中国基础行业弱,不是弱在一点,而是弱在一个系统工程上,弱在责任感上.
我还在那个厂的西六车间(全国占有率最高的16车床的生产车间),工人调试完成后马上检验,不能动天车,如果天车一吊,精度就没有了.
这就是我国通用机床90年代的龙头--济南机床一厂的制造过程,其他的小厂就更不用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