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550,做简单3D时电调当机,直接拍地上了,特别背的是下过雨地上还有一小片水洼,电调烧了,3GX也挂了,正好给自己一个换MINI VBAR的理由,感受下与3GX的区别。
把台湾某论坛某位大神的帖子收藏之后结合实机,反复阅读了不下10遍,不过还是有些问题没有找到解答。
1. 在设定循环螺距和集体螺距界面,要求设置的数值必须在80-100之间。集体螺距没问题,大了可以用EPA调小,但循环螺距没法用EPA调,只能设置界面上的数值,我已经拉到最底下的数值(60),循环螺距还有8.7度,没达到8度的要求,而且这个60也远低于数值80的下限。 软件里的建议是如果数值过低,可以把舵机臂上的固定空位内缩,但是550DFC已经是固定在内孔。后来看到十字盘上DFC连杆球头的固定位是外空,想来应该可以有所改善(说明书要求固定在外孔)。实际操作下来,在内孔的时候,数值可以调到69,循环螺距可以到8度。虽然还没到80-100这个范围,毕竟比最初要好些了。集体螺距当然也重新校正了下。只是不清楚这样的更改,对机体本身的性能会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尾旋翼的设置,见下图,“尾陀螺预设补偿”下的“0螺距”,没看到有哪位大仙说要去动。我看这个参数的解释是,把遥控上尾舵的摇杆调整到尾舵的螺距为0,然后按设定键。这应该是对尾舵0度螺距的一个确认和校正。我校正下来数值是-13.但是目前为止似乎没看到有什么大的差别(一开始我保持了0没去动)。哪位大神指教下,这个地方有什么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