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冲程发动机发明以后,最大的进步就是谐振管的发明.
直到今天谐振管的理论设计依然不成熟.
而且谐振管改进以后要跟随很多改进的.
谐振管的体积是增压的基本参数,长度是谐振点的位置,排气孔的大小有影响整个回压的时间.
2个角度决定了容积,同时也基本上确定了谐振点的宽度.
好的谐振管是实验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船和飞机用的谐振管都有个特点,就是谐振点非常锐利,不需要考虑宽扭力范围.
当谐振管调节到合理谐振的时候,最大特点就是发动机过热严重,然后靠更多的汽油来降低燃烧温度,所以调整谐振管的时候也要考虑化油器主喷嘴的口径.这样才能让发动机功率几何级提升.
当然割草鸡的扫气结构余量不足,单单靠谐振增加的功率不会太多,特别是偏离了发动机本身的扭力峰.
合理的办法是使用1台高转速时候扭力峰才出现的发动机,这样配上谐振管才能在扭力峰的时候扭力再增加.使输出加大.
例如G26,扭力峰大概是9000转左右,靠谐振管可以在9000转的时候后提高50%左右的扭力,这样发动机输出就增加了50%.或者说把扭力峰调整到12000转,在12000转的时候最多可以增加20%-30%的扭力,这样的话,功率输出也能加到40%.
当然先改扫气道,让发动机先跑到12000出现扭力峰,然后在加谐振,那么就是2倍以上的输出了.
所以先大概算1个管子出来,然后配合发动机调整,这样才是你想要的谐振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