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1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响二十世纪战争的重大军事技术(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查看详情
影响二十世纪战争的重大军事技术(2)
开启战神之“天目”——精确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是实现精确制导武器制导的共用技术。目前已大量采用的精确制导技术有:有线制导系统,微波雷达制导系统,电视制导系统,红外制导系统和激光制导系统等。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法是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侦察器材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目标的各种物理现象,捕捉可提供目标的位置信息和特征,使用探测器和敏感器捕获这些目标信息和特征,将目标与周围背景区分开,从而达到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尔后将被捕获的目标和有关信息传送给情报处理中心,最后通过电子计算机为作战兵器下达摧毁目标的指令。海湾战争,开创了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先河。战争中,多国部队共使用了13类、82种精确制导武器,共投掷制导**740吨,共15500枚,约占总投弹量的8.36%。精确制导弹药共摧毁伊拉克加固飞机库375座,占其总机库数的63%;在24天的空袭中,精确制导武器共击毁伊军坦克650辆,占总击毁量的86%。以精确制导武器为基本火力的战略空袭、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要压制杀伤手段的空地反装甲联合作战和纵深打击成为多国部队迅速取胜的两大支柱要素。在不久前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更是故伎重演,在78天的空袭行动中,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电子战装备,频繁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南联盟几乎所有战略目标实施了毁灭性精确打击,90%以上的点状战略目标被摧毁。

  精确制导这一术语产生于70年代中期。1972年,美军在越战中大量使用激光和电视制导**,炸毁了约80%的被攻击目标,作战效能比无制导武器高出百倍。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使用苏制雷达制导的“SA-6”地空导弹和有线制导的“AT-3”反坦克导弹,以色列使用美制电视制导的“小牛”空地导弹和有线制导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均在战争中取得了不菲的战绩。精确制导技术应用于战争后,使对目标命中概率由原来的不足30%一下子提高到50%以上,对点状目标的圆概率偏差仅为0.5-1.5米之间。而对面状目标的圆概率偏差达到了3米之内。

  精确制导技术在战后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直接刺激了导弹的发展,使导弹最终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战兵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德国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中、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1957年8月,苏联首次发射弹道导弹成功。紧随其后,1958年11月,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制导技术和小型涡轮风扇喷气技术的发展,巡航导弹重新受到重视。在1982年爆发的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机从30千米外发射“飞鱼”空舰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整个世界为之瞠目结舌。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去平均使用250发155毫米非制导的炮弹,只能击毁一辆坦克,现在使用精确制导技术的炮弹仅需1-2发即可,其效能提高了125-250倍。一枚“陶”II反坦克导弹造价虽达1万美元,但用它击毁一辆造价为244万美元的M-1型坦克,二者比值为1:244。而使用非制导常规炮弹击毁一辆M-1型坦克,约需炮弹250发,每发以150美元计算,共3.75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开始研究以导弹反导弹的问题。进入70年代后,由于寻的技术、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定向能技术的进步,为发展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开展了以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为拦截手段的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80年代,美国制定了“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研究对来袭弹道导弹和重返大气层飞行器进行多层拦截的技术。近期,美又推出了战区导弹防御倡议和国家导弹防御倡议。

  目前精确制导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着重开发毫米波、长波红外和多模制导技术;提高目标识别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适应跟踪和抗干扰能力;发展新的探测技术,增大作用距离,使武器能在防区外攻击目标;导引头模块化、多样化,实现一弹多头,满足多种作战要求。

战场指挥官的“外脑”——C3I技术

  C3I技术是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军事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进行开发和管理的技术。美国总统利用C3I向第一线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至6分钟,若越级下达,最快只需1至3分钟。

    19世纪,美国人S·F·B·莫尔斯、A·G·贝尔,俄国人A·S·波波夫和意大利人G·马可尼相继发明了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引起了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些成就迅速应用于军事,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指挥方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发明雷达后,无线电技术进一步应用于侦察、警戒、跟踪、火力控制和导航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二战以后,旧有的落后的指挥手段已不能适应战争的急迫需求,传统的指挥手段面临脱胎换骨的考验。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C3I系统)(有的国家在C3I系统中更加强调计算机技术,将C3I归纳为C4I;有的又将监视、侦察囊括其内,称为C4ISR),并且日益向高度自动化、灵活可靠、反应迅速、生存能力强和保密性好等方向发展。C3I系统是以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电磁、光电武器装备为主体、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信息感测、识别、传递、处理为手段,将各级指挥员、战斗员连成有机整体,使其能共同遂行作战指挥、控制、通信及侦察任务的系统。C3I系统技术包括互通技术、软件工程技术、高灵敏度雷达技术、信号和图像处理技术、数据汇集技术等。C3I系统利用这些技术不仅能收集处理和传送情报,支援兵力的调动、部署和协同,实施作战指挥,而且能把各种武器连成一体,使其发挥1+1>2的最大效能和威力。

  目前军事发达国家的C3I系统发展的特点是:发展具有多手段、高精度、远距离的探测侦察系统;发展具有抗毁、保密、抗干扰的通信系统;发展分布式、智能化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重视系统的互通性和兼容性,提高一体化程度和整体效能。

  现代C3I系统,极大地缩短了监视战场和发现目标———评估和处理信息———下达作战指令和实践打击的这一作战周期的时间,从而使真刀真枪的实战时间越来越短,战争节奏越发加快,一场战争可能就是一次战役甚至就是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高技术化程度较高的战争,其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短,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的“外科手术式”的战争,整个空袭行动只用了18分钟,其中攻击主要目标的持续时间仅11分钟。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战争的主要作战,只用了15个小时。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也不过42天和78天。而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仅100个小时。这其中,C3I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效能的C3I系统既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提高作战指挥效能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整体作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倍增器”。

  未来C3I技术,将向着提高三军协同作战指挥能力、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抗毁生存能力、组网联网能力的方向发展,在继续发展战略C3I的同时,开发外层空间C3I。预计到下世纪,C3I系统将从太空一直延伸到海洋深处,形成一个立体配置、全球连通的大网络。为此,新一代的C3I系统技术———系统一体化技术将异军突起,该技术包括C3I-EW一体化技术,多传感器一体化技术,人工智能与软件再生一体化技术和集成化系统设计技术。

  应当指出的是,C3I系统的实质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帮助战场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的人机对话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用现代信息和情报技术组织指挥体系,再用战术模拟技术来制订、模拟并优选作战方案,这就是现代指挥系统的实质。”人永远是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决定者。而系统只能是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执行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作战指挥员的意志完美全面迅速地传达出去,从而遂行战斗任务。

铁甲蛟龙弄潮儿——舰艇技术

  舰艇是通常装备有武器、主要在海洋进行战斗活动或勤务保障的海军船只。据《简氏军事年鉴》介绍,美国拥有560艘作战舰艇,俄罗斯为1080艘,英国为135艘,法国为189艘,日本为168艘。

  人类为了赢得海洋、控制海洋,几千年来不知设计建造了多少大小不一、用途迥异的舰船。19世纪初,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应用于舰船。1836年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后,蒸汽动力战舰迅速发展起来,随之出现了铁甲舰。20世纪初,船用蒸汽轮机出笼,为军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火炮落户海军,为海战提供了威力强大的火器,于是出现了近代战列舰和巡洋舰,以后又出现了护卫舰、扫雷舰、水上飞机母舰等新舰种。火器装备舰船,引发了世界海战的划时代变革。钢铁战舰成为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的法宝。一时间“巨舰大炮主义”盛行起来,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先行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杀气腾腾地掀起了瓜分世界、抢夺殖民地的狂潮,蔚蓝色的海洋再也找不回往昔的那份宁静了。

  舰艇的发展使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出现了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母成为海军的主要舰种,海军航空兵得到广泛使用,战列舰作用逐渐降低,美、英、日等国竞相发展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将空中力量与海上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座浮动的立体海上作战平台,彻底刷新了传统的海战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次海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技和造船工业的飞速发展,水面舰艇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50年代初期,航空母舰开始装备喷气式飞机和机载核武器。50年代末,导弹开始装备舰艇。60年代,出现了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核动力航空母舰、核动力巡洋舰和直升机母舰。70年代以来,出现了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通用两栖攻击舰,导弹、卫星跟踪测量船和海洋监视船等,舰艇装备了自动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先进的船舶设备和电子仪器,并在设计思想中逐渐强化隐身技术的运用。水翼技术广泛应用于快艇,气垫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登陆艇和快艇。所有这些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使海军成为凝结时代最新科技文明和智慧的高技术军种。

  潜艇的发明是20世纪舰艇技术发展的又一结晶。早在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曾制成一艘能潜入水下靠手摇螺旋桨推进的“海龟”号木壳艇,但直到19世纪90年代,使用了汽油机和蓄电池电动机双推进动力系统之后,潜艇开始发展起来,战争范围拓展到水下。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其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共击沉运输船约1400万吨,击沉大中型水面战舰174艘。在整个大战期间,参战各国共建造潜艇约1600艘。纳粹德国邓尼茨的潜艇“狼群”,神出鬼没,曾使多少盟军的舰船永远地留在了冰冷的海底。二战后,核动力和战略导弹武器运用于潜艇上,掀开了潜艇发展的崭新一页。有了核动力后,潜艇不仅可以绕地球跑上好几圈不需要增添燃料,而且能够以90%以上的时间在水下活动。60年代后,又出现了装备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还有装备巡航导弹和鱼雷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从此,战略核潜艇部队成为一支游弋海洋的战略打击力量。

  随着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的发展,水雷、鱼雷、深水**等水中兵器和声纳、磁力探测仪等反舰、反潜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探测潜艇的设备已有声纳系统、磁力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可从水下、水面、空中探测潜艇活动的踪迹。有的国家在大洋上布设由固定式远程声纳基阵为主的声纳监视系统,与全球反潜战数据传输系统、反潜战环境预报系统组成反潜预警系统,对来袭的战略导弹潜艇实施预警。

[ 本帖最后由 天行 于 2007-4-30 22:39 编辑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