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标题: 帮我看看我的发动机配气机构行吗(已更新,图在58楼) [打印本页]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0 17:14
标题: 帮我看看我的发动机配气机构行吗(已更新,图在58楼)


进排气共轴式旋转配气机构特点
发动机转速高:
    由于原有的发动机是菌状气门配气机构,发动机的高速被限制在了气门浮动的惯力下,改进后的配气机构由于消除了四冲程发动机菌状气门浮动带来的惯性,发动机安全极限转速较高。
油耗少、排放低:
    普通四冲程发动机,由于凸轮压下气门弹簧有很大的阻力,发动机产生的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浪费在了开启进排气门上。而改进后的配气机构,是旋转配气的,没有凸轮和气门弹簧,所以运转圆滑轻松,只需要很小的动力就可以轻松工作,所以省下了动力,就节省了燃料
    去除了原有的配气机构,没有了菌状气门带来的进气阻力和进排气死角的问题,改进后的配气机构气阀全开启可达到活塞面积的40%,进排气通畅充分,怠速可降到原来发动机的60%,燃烧室也可以更小,加装了燃气回收装置,解决了进不满排不净的问题,促进燃烧,排放降低
制造成本低:
    原有的发动机配气机构是由,凸轮轴、摇臂2个、摇臂轴、气门间隙调节螺丝或(液压挺杆)2个、气门弹簧2个、气门弹簧压片2个、弹簧锁片2个、气门2个、气门口2个、气门油封2个,气门导管2个等20至30个零配件组成(由于发动机的样式很多不能全部例出)
    而改进后的配气机构,只有,配气旋阀、密封刮片、燃气回收刮片、回收弹簧等4至8个配件,由于它与原有发动机相比,减少了很多运动部件,制造工艺也极其简单,所以制造成本可以减低40~60%。
噪音低、震动小:
    由于去除了四冲程发动机菌状气门配气机构,减少了运动部件,也就没有凸轮与摇臂的摩擦,以及摇臂气门和气门口的撞击,没有了摩擦和撞击,也就消除了噪音。
    原有的配气机构,凸轮每转动一圈就需要在90度的范围内压动进气门和排气门开启一次,所以在两个凸轮的点上阻力很大,运转不是很圆滑,动平衡不是很好,所以产生了震动。改进后的配气机构,配气旋阀运转,没有明显阻力,所以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圆滑顺畅,震动减小至最低。
结构简单、故障率低:
    原有的配气机构是由20~30个部件组成,其中有很多是运动部件,长时间的运转下来,就会有很大的磨损,所以故障率很高(本人是汽车维修人员,发现很多的发动机故障都是由发动机的配气机构磨损造成的)
    而改进后的配气机构,只有4~8个配件组成,没有大的摩擦和阻力,故障率低,所以,结构越简单的机器,工作起来也越可靠。
改装简单:
    进排气共轴式旋转配气机构,可用在任何的四冲程发动机上,只需更换缸盖,无须另外加工缸盖以下的任何部件就可以正常运行,发挥它的强大优势.

[ 本帖最后由 qzy819 于 2008-7-15 15:32 编辑 ]
作者: qqq_wd002    时间: 2007-12-30 17:47
你这“发明”怎么看,怎么算也是两冲啊.
理论上看可行,实际应用配气密封难搞吧.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0 17:55
标题: 怎么能看成两冲的呢?????????
密封不是问题
作者: zhenxuewang    时间: 2007-12-30 19:10
本人就是内燃机专业,可以说这种发明没有产业化前景!确实是这样,不是泼冷水!现代内燃机随着材料、工艺、热处理的发展,设计的理念是经济性放在首位,基本不怕结构复杂:em15: 你这种方案正好是结构简单,但经济性差
------------------------------------------------------------------------------------------------------------------------------------------
1。这种机型的经济性甚至无法达到同类二冲程机的水平,但是设计的配气机构却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2。现代高增压四冲程内燃机的配气机构基本上全部采用气阀叠开的形式,好处不少,这种机构无法实现,且有机会造成 燃气倒灌!
3。不得不说,由于材料,工艺,热应变等,部件的燃气冲刷和密封还确实是个问题,因为这个部件是燃烧室部件,所以要承受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都非常高,这样会使可靠性变得非常差。这个问题可以从苏尔寿RND以后的机型摈弃排气回转阀转而以直流气阀取而代之的方案得到启示,即使这样,苏尔寿的排气回转阀还不是燃烧室部件,而你方案里的这个部件是!
------------------------------------------------------------------------------------------------
另外,不管如何,对你的研究表示敬佩:em00:
作者: hunterchen    时间: 2007-12-30 19:51
你可以参考一下约30年前HP的产品,配气原理几乎一样
http://www.5irc.com/content.asp?id=802591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1 09:03
原帖由 zhenxuewang 于 2007-12-30 19:10 发表
本人就是内燃机专业,可以说这种发明没有产业化前景!确实是这样,不是泼冷水!现代内燃机随着材料、工艺、热处理的发展,设计的理念是经济性放在首位,基本不怕结构复杂:em15: 你这种方案正好是结构简单,但经 ...



那是不是说,这个已经有人用过了,已经不算是专利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配气,可以不受气门的限制,燃烧室可以更小,压缩比可以更大,而且散热也要比传统的气门的要好,因为他始终是与汽缸盖是接触的而且轴里有水道冷却,密封是用环式和刮片式来完成的,他的进排气口面积也要比气门式的大,结构复杂也是一种浪费,还有一点,我没有明白你说的为什么会形成燃气倒灌呢??我的实验品已经做完了,现在的加速性,易启动性,和低速性能,都要比原来的好很多,麻烦您,详细的介绍下好吗,我是搞汽修的,交流一下经验,谢谢您!:em00: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1 09:13
原帖由 hunterchen 于 2007-12-30 19:51 发表
你可以参考一下约30年前HP的产品,配气原理几乎一样
http://www.5irc.com/content.asp?id=802591



我的这个和他的原理是不一样的,他是属于轴管式配气,管里的体积也加在燃烧室里了,还有,火花塞只能安装在缸壁的位置上因为上面有齿轮,和配气阀,所以燃烧不是很充分,燃气暴燃速度慢还有就是燃烧室不会很小,但是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这个作品,谢谢:em00:


欢迎大家踊跃发表言论啊,我的专利已经申请了,花了好几千米啊,成功了最好,不成功就当学习啦:em15: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1 09:14
标题: 过几天,我把我的实验品的照片发上来,大家看看
:em00: :em15: :em24:
作者: shj41    时间: 2007-12-31 10:07
不错啊,这个机构用到模型发动机上很不错.:em26:
我们可以改造二冲程发动机为四冲程:em15:
作者: shj41    时间: 2007-12-31 10:16
去掉压缩和作功行程,就是一台单作用蒸汽机:em15:
作者: hunterchen    时间: 2007-12-31 10:39
还有一个WEBRA 40四冲发动机进/排气杆就是横的,那一个发动机更老  暂时找不到图片,我发动机放在台湾老家  回去时再照照片来
不过这不影响你申请专利  反正这些古董发动机很少人见过
作者: djboy2111    时间: 2007-12-31 10:58
大结构或许不能申请专利,但是小结构可以申请专利,就像转子发动机一样,好多公司个人都有解决具体小问题的不同专利.
建议楼主禁行大负荷长时间测试.
作者: cbq    时间: 2007-12-31 11:40
这种结构的发动机不会太实用吧,由于进排气门没有叠开角,会影响进排气效率的。再说这种旋转气门的可靠性是最大的问题,进气时如有异物或者工作产生的积炭都会造成气门的损伤。
作者: zhenxuewang    时间: 2007-12-31 12:01
原帖由 qzy819 于 2007-12-31 09:03 发表



那是不是说,这个已经有人用过了,已经不算是专利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配气,可以不受气门的限制,燃烧室可以更小,压缩比可以更大,而且散热也要比传统的气门的要好,因为他始终是与汽缸盖是接触的而且轴里有水 ...


1。首先,申请专利的成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产品本身设计的独特性以外,实际上受各方面个人主观的影响较大,:em15:特别是在咱们这种社会环境。所以基本上个人申请的途径要走“一个成熟的作品略作修改”。当然,要产业化,还要配合其他的方面,比如国家的产业和能源政策等等。相对来说,搞到一张专利证书是要容易一些的。
2。其次,说明一下,对于动力性和经济性来讲,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是压缩比越大越好,高压缩比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在内燃机的应用领域还无法很好的克服,虽然,现代内燃机的压缩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3。最后,想说明一点的是,这个领域普遍地认为,要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目前采用高增压的方式是最可行的,另一方面,通过冷却的方式带走热量是迫不得已的、折中的方案。
----------------------------------------------------------------------------------------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采用,更高效率,更好动力性的产品不断涌现,这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各个系统之间要协调运作。所以一个产品要看应用的场合,专门设计的机型也是有的,针对于特殊应用的场合,设计时考虑因素很多,动力重量比、经济性、可靠性等等,可以损失某个方面而提升其他方面,不知您的设计要想向哪一个方面产业化,或者说具体的应用场合,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和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的时候,最后要推出一个成熟的产品,我建议首先把经济性放在问题考虑的首位,祝您成功!:em00:
作者: mg592626    时间: 2007-12-31 12:20
可以把單軸改成雙軸,這樣就可以做到氣門重疊的功能了,:em21: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1 15:56
标题: 这是不是就是你们说的气门叠开(配气相位)

作者: zhenxuewang    时间: 2007-12-31 17:06
活塞在上止点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进、排气阀同时开启,其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气阀重叠角,采用气阀重叠角的意义在于提高扫气效果,使发动机气缸内的废气排除干净,充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或可燃混气。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7-12-31 19:06
标题: 我这个有进排气从叠角的,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调节角度大小

我的角度初步定在120度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1 21:28
标题: 怎么没有人帮我提提建议呢????
:em22: :em22:
作者: 终极飞艇    时间: 2008-1-1 21:38
标题: 在气口开角上处理下,就会获得很大的重叠.......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1 22:03
原帖由 终极飞艇 于 2008-1-1 21:38 发表


你的意思是把角去掉,做成圆面的吗?让它进气圆滑是吗?
作者: zjzd    时间: 2008-1-1 22:30
感觉你设计的比有气门的好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2 08:25
标题: 谢谢楼上的鼓励
:em00: :em00: :em00:
作者: 大丑    时间: 2008-1-2 15:05
我喜欢内燃机,但不是很在行,我是学机械的,从机械原理出发你的设计
缺点是会在高温高压接近无油且摩擦面积大的工作环境下运作,还有气门式的
配气系统因为采用凸轮系统,所以能做到瞬间开启和关闭气门的优点,但是你设计的
旋转配气系统从开启到关闭都有渐开和渐关的过程,这对扫气会有影响,不过你的
结构也有优点,就是结构紧凑,能做下型化,或许在特殊用途上有发挥的余地。
这些是偶的愚见,仅供参考,谢谢!
最后还是要想LZ学习积极开动脑筋,思路创新的良好作风。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2 22:50
原帖由 大丑 于 2008-1-2 15:05 发表
我喜欢内燃机,但不是很在行,我是学机械的,从机械原理出发你的设计
缺点是会在高温高压接近无油且摩擦面积大的工作环境下运作,还有气门式的
配气系统因为采用凸轮系统,所以能做到瞬间开启和关闭气门的优点 ...


谢谢你的提议,我会在仔细研究研究,尽量把你说的缺点解决,发挥它的优点
:em00: :em21:
作者: 唐山人    时间: 2008-1-5 17:07
标题: 学习 中
非常好的建议支持
作者: 蒋腾云    时间: 2008-1-6 20:46
希望你能成功!

[ 本帖最后由 蒋腾云 于 2008-1-6 20:50 编辑 ]
作者: 中原剑客    时间: 2008-1-6 21:11
学习了
不怎么懂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6 21:52
标题: 照片来了,大家看看







以上是配件,照的匆忙,大家将就看看吧

这张是我的100CC摩托车的实验品发动机,已经启动过了,低速,启动,急加速和低噪音性能我很满意,打算天气暖和的时候做个铝合金的缸头,里面配上密封刮环试试,
作者: liuwenbai    时间: 2008-1-7 14:42
标题: 好!
一、好多天没有登陆了,今天特意为你的成果登陆。
二、此方法看起来真的简洁有效。缸头体积明显缩小了一半。即使暂时不能用在汽车上,想办法用在50毫升以下的助力力摩托车上也不错。(现在的助力摩托车发动机质量都不咋样,用上你的设计性能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按你现在的零件图,如果只在那两个环形槽上装上密封环,只能解决缸体不向机油箱串气的问题。这个转动气门在孔中转动,必然存在磨损,间隙会越来越大,缸体就会向进、排气道串气。能否考虑一下用旋转式冰箱压缩机的结构,在两个横向环形槽之间再开两个纵向槽,装两个密封刮板。但密封刮板和密封环接触处的密封问题我也没有想出好办法。
四、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
作者: gd163    时间: 2008-1-7 15:11
自己发明呀,好!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7 16:54
标题: 谢谢!我的图纸里,已经设计了横向刮环和纵向刮环了!
我的那个旋转轴上的槽,不是安装密封环的,是润滑油道,呵呵,现在不安密封刮环也可以很容易的启动,安上就更好了,我的纵向刮环,就象三角转子发动机的密封环一样原理的,就安装在燃烧室和进排气口中间的壁上,可以在轴有一定磨损的时候,来弥补间隙,密封气体,还可以使一定量的润滑油,均匀的刮在轴上润滑
作者: johnfen    时间: 2008-1-9 10:21
能自己动手做发动机就是好样的:em26:
能稳定运转就更强了
不过感觉这种结构对旋转气门要求挺高的
楼主是否考虑过高速运转时,这个气门零件的润滑及冷却设计
否则这个气门可能成为整机寿命最短的零件

是否把下图中这两个突出角也铣掉?


[ 本帖最后由 johnfen 于 2008-1-9 10:41 编辑 ]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9 16:39
标题: 当然可以了,这台只不过是实验品中的实验品,呵呵
你说的我也已经考虑过了,现在很多耐高温耐磨损的材料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打算下一步在做一个汽缸盖,然后在仔细研究一下扫气性能,尽量的把进排气口加大。谢谢你的关注,希望你以后继续关注,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 masm32    时间: 2008-1-9 21:25
想法不错,能动手实验就是牛!
赞一个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1-10 21:55
标题: 怎么没有人关注我的发动机啊???
多帮我提提建议啊,我好改进,谢谢大家了
作者: 4500877    时间: 2008-1-16 20:26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专利是90%能得到,专利局那帮人我还不清楚,审批出来的一大堆东西竟是写垃圾和抄袭别人理论的东西。但得到专利那又怎么样,没人愿意买你的专利,因为你的发明存在致命缺陷:转轴试配气系统谈不上什么新鲜,在2冲甲醇机上不都是这个设计吗?气密性上来说能承受一定压力那是当然的,但并不能承受活塞压缩比达到10,或者更高的压力,而且在做功行程时是否能承受高温高压,那就更不用说了,发动机工作久了还会在内部积炭,炭化的渣子又会给原本脆弱的气密结构带来损耗,所以你的所谓发明被秒杀了!气门结构虽然复杂,但它是一个塞子的结构,在经典物理学上来说它是最简单,最可靠的结构。
就算你现在试车启动了,但正常运转的时间是相当短的,你试试开一个小时,2个小时,看看是什么结果!
平时耍点小聪明那事好事,但这次你选错地方了,可以说是动了太岁爷头上的土,内燃机是什么东西?100多年历史,多少科学家想改变,又没多大 改变的东西。科学家是什么东西?你回去在多读上个10几20年书就领悟了!~~~~~~~~~~~
作者: 无限行程    时间: 2008-1-16 21:28
支持楼主!勇于尝试,总比看着别人的发动机流口水来得更象个汉子!
作者: browing    时间: 2008-1-16 23:46
佩服楼主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这几天看了不少特种发动机,还真没见到相同的设计。说实话,我都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设计,怎么可能没有前人探索过?
我支持楼主继续试制这个机器,即使失败了,也是一个很好的科研过程,对楼主只有好处。
我觉得这个转阀的密封和散热问题是有可能解决的,而且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困难。RCV旋转汽缸发动机的转阀也有相同的密封和散热问题,而RCV发动机已有成品上市。RCV发动机其实就只用了一个开孔长方形薄金属片进行密封。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
作者: l2j42    时间: 2008-2-12 10:47
有潜力 有问题 问题最大的可能是磨损问题,高人。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2-12 21:57
标题: 回复 #30 liuwenbai 的帖子
首先谢谢你的关注,你说的我都已经想到了,就是在轴的两端,加上象活塞环那样的密封环,然后在在进气道,排气道和燃烧室的左右加上密封刮片,就象三角转子发动机的密封刮片一样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2-12 22:02
标题: 回复 #40 l2j42 的帖子
其实是运动的部件都有磨损的,我可以在润滑上在想想办法,现在活塞环,都已经能镀烙或更耐磨损的材料了,我想我的也可以的,我还想过,在配气轴的两端加上滚针轴承,也可以减少磨损的
作者: gggxm    时间: 2008-2-14 11:20
能大胆得想点子就是最大得胜利,祝成功!
作者: 北极狼    时间: 2008-4-12 17:46
楼主~出了成品`~弄一套给我 ~
我来给你做个测试``~
我的摩托是150的`~GY6的卧式发动机`~~~~
顶你 `~~~
作者: masm32    时间: 2008-4-14 16:39
真的很不错~希望楼主继续
再顶~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4-15 00:04
标题: 我会继续的,大家放心

作者: ldfa    时间: 2008-4-15 10:32
我也帮你顶一下,虽然我认为问题多多,但有时候看着是问题的东西其实压跟就不是问题。
作者: fujianshu    时间: 2008-4-15 17:04
顶,学习
作者: pingfang911    时间: 2008-5-9 21:51
加油啊  还等着看你的成果呢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1 10:47
标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的第2台实验机已经制作完成
这台发动机已经解决了密封的问题,和气门丛叠的问题,加速很好,怠速也很低,(说明发动机的内耗已经很低了)用铝合金车制,累计已经工作了2个小时,最长工作时间1个小时,在不同的转速下,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润滑油道,没有加工的很好,导致烧机油,(因为在钻油道的时候,把密封刮片和油道钻通,还有就是在做的时候不知道那里能做活塞环(现在知道了)自己车了两个,然后淬火,太硬了,伤了轴,所以想在加工第3台实验机。我感觉离成功不远了,希望大家支持我,还有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的专利拿到了,这台发动机的照片,最近几天上,希望大家关注,多多帮我想想办法,提提建议,谢谢了
作者: Don-QuixotE    时间: 2008-7-11 12:16
氣門重疊
作者: 脉冲发动机    时间: 2008-7-12 09:00
既不是内燃机专业的,也不是学机械设计的。所以只有看的份。
旗帜鲜明地支持搂住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3 14:18
标题: 今天打算上图让大家看看的,可是相机让朋友拿回去了,看看晚上吧
我在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唯一遗憾的就是,在发动机运行的时候,光顾着高兴了,没有录象,要是拍了就好了,大家也能帮我看看.有什么毛病,现在是不行了,钻穿的油道,让我用氩弧焊焊上了,导致缸头变形了,不能在用了
作者: 北京青年    时间: 2008-7-13 22:46
绝对支持楼主创新!
有几个问题比较担心。1是气密问题,传统的菌状气门能靠背压密封,而且锥面密封有利于磨损补偿。汽缸内最高瞬间压力可达8mpa左右,对于气密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如果漏气的话肯定会造成功率效率一起下降。我搞气动设备也算有点经验,一般来说背压密封对于频繁开合的场合比较可靠耐用,您这种类似水龙头的球阀密封,密封线一直处于动密封状态,可靠性堪忧阿。

2是积炭问题,您的图上 近气和排气显然是公用一组通道的,虽然结构得以大幅简化,但是我比较担心排气的积炭会滞留在气门凹坑处,影响近气和排气效率。

3是气门响应速度,传统气门是凸轮控制,能在瞬间达到最大开度并且维持打开状态一定时间再迅速关闭。这点倒不是没办法解决,关键是上面两点比较要命。。。。。。。。。。。

旋转气门的结构以前有听说过,好像卡丁车用的就是类似结构?
作者: mg592626    时间: 2008-7-14 23:55
祝福早日成功.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5 10:29
原帖由 北京青年 于 2008-7-13 22:46 发表
绝对支持楼主创新!
有几个问题比较担心。1是气密问题,传统的菌状气门能靠背压密封,而且锥面密封有利于磨损补偿。汽缸内最高瞬间压力可达8mpa左右,对于气密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如果漏气的话肯定会造成功率效 ...


首先感谢你的关心,

在回答你的问题:密封问题已经解决,就是在轴的轴向有两道密封刮片,就象发动机的活塞环一样,密封了燃烧室和进排气道,在轴的横向还有两个密封环,和两个密封刮片连接,形成一个口字型的密封体系,他的作用和发动机的活塞环的作用是一样的,
     还有就是你说的积碳问题,这个旋轴始终是在运动的,每次做工的积碳,都会由密封刮片刮下,在由排气口排出,我想应该不是问题吧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我设计的微量供油定点润滑,能不能行得通,需要我的实验

还有,你说的应用在卡丁车上的发动机,你能帮我找找吗?我想看看他的资料

  谢谢你了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5 10:43
标题: 先在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在请大家看看我的第2台实验品





旋轴,还不够精密,两端轴承里面,就是传说中的密封环,自己做的,效果很不好,这回打算定做

这个是我用电器的散热片做的端盖,还能散热,不错吧



我用来实验的发动机,别看脏,但是性能很好,但是也要下岗了,因为我买了一个摩托车,打算在车上实验了,呵呵





这个就是我设计的缸头,虽然失败了,但是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





就是因为焊了氩狐焊,所以变形了,也没有在加工的必要了,上下的两道槽,是安装密封环的,左右的两个是放密封刮片的

燃烧室

大家在帮我看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qzy819 于 2008-7-15 10:47 编辑 ]
作者: 脉冲发动机    时间: 2008-7-15 18:47
很黄很强大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7 09:08
标题: 怎么没人提建议啊

作者: gjx    时间: 2008-7-19 08:21
你的这个东西最不好解决的问题第一是机油消耗问题。第二是密封组件的 寿命问题。
作者: 海上翼    时间: 2008-7-19 13:50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就判断是抄袭。。。
当然哦, 也可能大家是独立思考除了的结果把。。。既然专利局已经发了证书了,至少你在国内是没什么法律问题的。顶多也就是进入商业销售后可能某个外国公司来找你的麻烦,你得查查国内是否有类似的专利,否则你这个专利可能会和它们的重叠或者是建立在它们专利基础上的。
当然只要没人找你麻烦,那就可以随便怎么弄了。

更多的资料可以查询《国外内燃机》1995年第二期的《旋转阀的研究和发展》。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7-19 22:31
标题: 不好意思,我对你的,看法,有些不理解,
只所以,我是在专利批下来之后才着手实验,也是怕有人也有这个想法,或已经在应用了,成熟了,以免我投入不必要的经力.
现在专利下来了,我就可以动手了,在说并不是有人做了我就不能做,我也可能做的比他好,也有可能,比他的功能更全面,要是都看有人弄了,就不在去研究,我想现在的科技水平也不会这么高的.
本人就是有这么一点爱好和精力,喜欢DIY,还是希望大家支持我!
作者: sy6831    时间: 2008-7-24 22:29
呵呵,才发现,晚了点。楼主总是让人感到佩服!咱中国就是缺少楼主这样具有创新意识又敢作敢为的人。
看下来,有点愚见如下:燃烧室是否应该设计得更圆滑些,把那些带尖角的部分都处理掉,可以改善热应力和减少气流损失降低气流噪音,也对可靠性有很大帮助。
作者: 北京青年    时间: 2008-8-4 06:57
标题: 给楼主参考一下,国外的同类产品






[ 本帖最后由 北京青年 于 2008-8-4 07:06 编辑 ]
作者: 北京青年    时间: 2008-8-4 07:00
这是rcv的主页,里面有成品的照片和资料.说明楼主的思路是对的,可惜慢了一步......................
http://www.rcvengines.com/corporate/media_office.htm

[ 本帖最后由 北京青年 于 2008-8-4 07:04 编辑 ]
作者: 北京青年    时间: 2008-8-4 19:32

1920年英国专利,据说污垢问题解决不理想. 但是磨损补偿,润滑和效率均良好.





1930年的东西,具体资料不详.





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家摩托车厂也搞过旋转配气阀.图上红色的是旋转部件.





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设计,装到摩托车上试验了.




诺顿旋转阀引擎: 20世纪60年代Norton摩托车发动机。。不得不说和楼主的一摸一样..............





荷花旋转阀二冲程发动机: 1991年。






比较新的是:科特斯球形旋转气门发动机


查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都在这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作者: qzy819    时间: 2008-8-4 21:39
标题: 谢谢你了,看到这些我有点沮丧
我决定放弃了,在这里我表示忠心的感谢,要不是你我还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财力\
作者: Don-QuixotE    时间: 2008-8-4 21:45
可以把單軸改成雙軸
作者: 北京青年    时间: 2008-8-5 03:37
原帖由 qzy819 于 2008-8-4 21:39 发表
我决定放弃了,在这里我表示忠心的感谢,要不是你我还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财力\



想创新确实不容易,不要放弃梦想啊!共同努力!
找这些资料并不是劝你放弃  看看别人的作品也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啊,而且还可以分析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原因并且加以改进.人类的科技都是这么来的啊.瓦特也是看了纽克门的东西受的启发,说白了瓦特的蒸气机 可以说所有结构都可以找出渊源来,瓦特做的是伟大的整合工作.
我觉得搞发明,想要完全自己独创一套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顶多也就是独创一点点局部了,把前人的成果消化改良是比较现实的道路.

[ 本帖最后由 北京青年 于 2008-8-5 03:45 编辑 ]
作者: Don-QuixotE    时间: 2008-8-5 11:23
可以把單軸改成雙軸
作者: oooooo    时间: 2008-8-15 22:23
干吗放弃呢?找到了资料能更好的帮助你创新制作,没有人能完全独立创造这么复杂的机器,只要不是照抄,就已经是进步了。

我还有个问题,你这个构造,似乎只能用链条配气的机器,挺杆机器的好象不能用。另外,你的配气轴最好能改成弧形的,能进一步配合球型燃烧室。一点隅见
作者: wolfandyou    时间: 2008-8-16 13:37
楼主精神可敬呀.要继续革命呀.怎么好好放弃呢............
作者: yhzzp    时间: 2008-8-25 07:05
进排气道改成这样行吗?这样即使有磨损也能够得到补偿.

作者: 蒋腾云    时间: 2008-8-25 09:10
你改这样的结构用材一定要好!表面粗糙度要小!这结构磨损太大了 !你原来的结构在设计选材时考虑了给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吗?这个很重要!
作者: fujianshu    时间: 2008-9-23 18:15
:em26:




欢迎光临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http://5im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